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在线>>师德师风>>正文

立德树人 家校共育

时间:2015-11-13   打印 关闭


立德树人 家校共育

高校构建家国情怀应注重大学班级建设

罗贤丽 中央民族大学教师


原标题:立德树人,家校共育——以大学班级建设为例,探讨高校构建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育人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对担负教书育人责任的高等院校来说,做好立德树人这项重要工作更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德育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时代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新时代高校,同样为立德树人理念工作实施的重要领域。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校作为民族院校的排头兵,在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对高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领域。如何让这一指示落地生根,更是众多高校老师和管理者值得深思和实践的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思想,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育人之道,德字为先,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如今,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情境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格外迫切。爱因斯坦曾经在名篇《培育独立思考的教育》中谆谆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话是对受教育者说的,更是对教育工作者说的,这样的观点值得深思。多年前中央就提出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具有优良作风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并进一步对学生的行为、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必须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在言传的同时注重身教。

落实“立德树人”思想,培养家国情怀是可着力的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孝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凸显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家国情怀,创新性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阐释了家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校基层教育管理者的我受到很多启迪。总书记用“三个注重”全面地明确了家庭建设的责任。其中第二个“注重家教”,明确指明了家教实际上由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完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家庭和学校联系紧密,老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话联系等掌握学生动态,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离家远了,学校和老师跟家长的联系也较少,在大学这个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家校之间联系的断档,难免减弱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中央民族大学作为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一所在首都的高校,无论从学校育人角度还是从民族团结角度,都应该先做表率,突破现状。而突破现状,可以从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开始。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家校联系,做到家校共育,可以使良好的家风和校风互为补充促进,在这种良好风气中成长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是很有裨益的。中央民族大学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56个民族学子的高校之一,我们的学生中不乏有来自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孩子,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各方面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离开父母亲人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北京,难免会有不适应。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突然脱离父母家庭的管束,到了大学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很有可能自甘堕落甚至误入歧途,而对于自理能力较差,过分依赖家庭的学生,如果大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能营造家的感觉,那么学生对其所生活的大学很难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厌学甚至敌对心理,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表示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这恰与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相吻合。可通过组织系列相关主题活动,加强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并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使得良好的家风与校风保持衔接,互为促进,互为补充,让学生逐步从爱家,爱父母到爱老师爱同学,最后达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的大爱,只有通过这种家国情怀,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达到三位一体的效果,价值取向、规范标准都能够和谐统一。我们看历代的家训家规,都是与社会道德规范和现行法规相辅相成的。现在社会发展多元化,个体意志增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了分裂和错位,抵消了很多正能量。怎样让这三类教育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特别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所带的班级,活动的主题大多都是围绕着家国情怀的构建,例如新生开学初组织全体学生向家长的“感恩”活动,作为“立德树人,家校共育”的良好开端。开学之初,让所带班级的每名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了一封感恩信,并把自己大学四年的计划和今后的打算寄给了父母,由家长和我共同管理学生,加强班级大家庭与每个小家庭的联系,共同约束、监督他们的行为,分析和检验他们的目标,并通过每年定期让学生家长的回信形式,建立起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种互动,家长对于学生在校表现更加了解,而老师也能深入学生和家长的内心,让家庭对老师更加信任,进一步对学校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这些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还是第一次以信件这样的形式相互交流,这种做法也很快在当地(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传开,这些诚意和善念,至少让家长和学生们把我这个老师当成了他们值得信赖的人,另一个“家长”,所以班集体的风气日趋团结和好转,家长和我的互动也非常好;平时我会再辅助一些相关的主题“家日”活动。这些是我构建家国情怀的初步实践,良好的效果让我对接下来的学生教育和班级建设都更加充满信心。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民族工作时提出要争取民心,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入心入脑的指示,也可以说就是要争取学生的心和家长的心,也就是围绕如何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关联度的问题来构建学生的家国情怀。

十八大报告不是一般性地讲育人是根本任务,而是进一步指出要“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一名高校一线的学生管理者,应深知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家国情怀,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但“立德树人”思想的落实不可能一蹴而就,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亦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一样。高校的教育理念在班级这个基本单元内就要形成并实施,从培养学生的爱家、爱班,爱校的意识开始,逐步构建起家国情怀来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和爱国热情,从而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立德树人”,需要家校共育。裴斯塔洛齐三百年前就讲,一切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就是说家庭教育应该是人类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形态。学校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忽略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初始性,尤其是与社会接轨的高等院校,更加不可与家庭教育断档。高校立德树人,需要家校共育。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15年03月11日)

上一条:钱易:最大幸福是后生可“慰” 下一条:育师德文化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