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信故事】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时间:2016-11-11  刘志红 打印 关闭


(刘志红,教授。1988年毕业于成都气象学院大气探测专业,现为我校资源环境学院教师,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

忆往昔 感恩师

我是探测84级的。当时学校的大气探测系是在我大二的时候才成立的。大气探测,在那时就很好地体现了我校“气电结合、以电为主”的特色。我的同学们后来在各省、地区气象局从事大气探测、通信,也有不少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那时的学校专业设置超前、培养方案先进而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回忆学生时代的生活,我感觉最幸运的是遇到了一群好老师,大部分老师经历过文革,经历过上山下乡或工厂锻炼,能把实践知识很好地融入到课堂理论教学上,学问好,经历多,爱学生,特敬业。

在我的大学里,我学得最好的一门课是《微波原理》,胶印的书,王保志老师用英语板书,每次上课拿一个铁块,告诉我们这是滤波器,下节课再把几个铁块换位置重新组合,一会儿低通滤波器,一会儿高通滤波器,像变魔术。

补考的一门课是《微积分》,张志让老师教授的。都知道张老师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讲得好,但我就是听不懂,可能是从边远地区考来,数学功底差,另外刚到大学,对大学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后来的课有很多用到数学,居然还都及格了。

关于卫星的有两门课,一门是《大气辐射导论》,许丽生老师在黑板上推导辐射传输方程,公式长得拿尺子都量不过来,他头上的汗水混着白色的粉笔沫,成了一缕一缕的灰色,许老师也是我回到学校后的科研领路人。这门课的内容现在我也在讲,有那时候的底子,有对许老师的传承。

另一门是《卫星气象学》,没有书,系主任柴肇坤老师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万伯庆高工手上得到的资料,风云一号卫星的设计方案,包括星上设计、地面应用系统设计等方案,作为我们的教案。上课时讲到接收机接收到11090个码,其中多少个是同步码,多少个数据码,工作时用到了,所以记得清楚。1988年我毕业后到气象卫星地面站工作,与万伯庆高工经常接触,谈到这些,才觉得当时学的东西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李祚泳老师教授的。当时的黑板不是升降式的,李老师个儿有点矮,感觉够不到黑板,一跳一跳的,但板书却很漂亮,现在想起还印象深刻。那时候李老师搞模糊数学,班上一个男生被他的课迷得逃课去学模糊数学。现在我与李老师在一个学院,我的研究生还是被他的蚁群算法、蛙跳算法迷住,我只好将李老师的算法应用到遥感图像分析上。

张惠雪老师讲的《图像处理》,里面有图像增强,我很幸运,那么早就接触了这些,现在还在用,也在教。

当时教我们《传感器原理》的李家瑞老师,至今保留着我们班当时的座次表。我当时坐右边第一排,下次见到李老师一定问问他在我名字的左上方做的标记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毕业论文跟着黄俊文老师做雷达地物杂波抑制,说实在的,没有现在的学生做的好。但我记住了模式识别,2004年读博士时开始用起,一直用到现在。我现在教的遥感图像处理也有这部分的内容,所以知识没有过时之说。

我们的实践课也挺多,计算机上机,雷达观测,画天气图,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有个集中实验,自己动手组装一台电视机. 电源、主板、显示器,天线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大部分同学组装成功,居然还出了图像,当时感觉自己好了不起。我还买了一台高年级同学组装的收录机,一直用了很多年。

我的辅导员是现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敬枫蓉,她像是我们的姐姐,关心着每一个人,到现在都还能叫得上咱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名字。印象中的她生活就是工作,工作还是工作,一心在我们身上,没想到她后来也成了家,当时还有个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儿。

成气优良传统 成就年轻高工

1988年我毕业分配进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工作。乌鲁木齐气象卫星地面站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直属的三个地面站之一,肩负着我国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重大任务。仪器设备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接收设备双备份,计算机是IBM的小型机,巨大的磁带机存贮卫星资料,独立的微波+卫星传输系统将接收到卫星遥感数据实时传送到国家卫星中心。

学校学的知识很快用到了工作上。到单位做的第一件事是接收NOAA卫星的APT云图,模拟图像,再拿到暗房洗出云图,这使我知道了上学时分析的卫星云图是怎么来的,利用卫星云图也尝试做一下天气预报,同事们都说报得还像那么回事。除了正常的值班接收卫星轨道数据外,大量的工作是对设备的维护。我用较短的时间把整套卫星接收设备逻辑关系搞清楚,把每个模块的输入、输出接口位置标出,把测试的正常波形和电平值记录下来。波形不对就查找电路图,分析故障原因,并把故障分析总结起来。这些都体现了成气院毕业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后来我参加了国家风云一号卫星A\B\C星、风云二号A\B卫星的发射及在轨测试工作,工作也从单纯的卫星资料接收、到设备维护、到业务管理,职称也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成为了单位最年轻的高工。成气院学生踏实能干、任劳任怨的优良传统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我的工作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2000年左右我开始读在职硕士,2004年考取了中科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方向为“遥感在土壤学中的应用”。2007年博士毕业后被作为人才引进回到母校,母校还解决了爱人的工作问题,我站到了从小梦想的三尺讲台。

回到学校,回到了家!站上讲台,站上了最喜欢的位置!成为教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此,我把办公室当成了家,有没有课,都在办公室,晚上、周末、亦或节假日也多半奉献了给工作,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竞赛,让我充实,累,并快乐着。

从此,我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有老师嘻笑我对学生是“无原则的爱”,因为我的老师就是这样对我的。我看每一个孩子都觉得很好,学习好坏只体现学习能力,社会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每个同学都有他发光的地方。因此我既帮助学生做科技竞赛,也帮助学生考研、联系导师,还帮助学生完善简历,传授面试技巧。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一个个自食其力,一个个发展良好,有的成为了我们的同行,有的成了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也体会了当时上学时老师的幸福。

从此,我把科研发展、把团队建设、把年轻人成长当成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学校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平台,提供了很多机会,带我走访各个气象局,寻求科研合作项目。我们开始有了西藏项目,后来又有四川的项目、山东的项目、四川国土厅的项目。带领年轻人完成一个个科研项目,看着他们一个个成长,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力,自然基金项目、科技厅项目一个个申报成功,我像我的老师许丽生、李祚泳一样把科研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完成了一个老教师传、帮、带的职责,自己也很高兴,很满足。

祝福成信大 明天会更好

我的老师们,我想对您说:长大了,我就成了您,我的孩子们长大了,也会成为您!

我的同事们,我想对您说:爱我们的学校吧,她给我们提供了个人发展的大舞台;爱我们的孩子们吧,他们是我们成长的参照,是我们价值的真正体现。

我的孩子们,我想对你们说:爱我们的学校吧,她没有名气,也不阔气,但她是你年轻时最美的回忆,是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点;爱我们的老师吧,他们真的很爱你们,真的希望你们好,真的愿意帮助你们!

我的成信大,我想对您说:秉承“成于大气”,我们将“信达天下”,我为是您的学生而自豪,我为是成信大的一员而骄傲。我们的成信大,您的明天将更美好!

上一条:【成信故事】萃英记忆——访成都气象学院时期第一任党委书记张玉昆 下一条:【成信故事】萃英记忆——访成都气象学院时期第一任党委书记张玉昆

关闭

航空港校区 |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 邮编:610225 | 电话:028-85966502

龙 泉 校 区 | 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 | 邮编:610103 | 电话:028-84833333

蜀ICP备05006389号-1 Copyright 2003-2016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建议使用IE8.0,1024*860以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