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华,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作为高水平人才引进我校。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陆面过程与区域气候、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环境与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数值模拟等。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工作一年,在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访问研究工作两年。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
2016年10月,在我校庆祝建校65周年之际,学校近年来引进的高水平人才之一——吕世华教授在气象楼教授办公室接受了校报记者的采访,他说,来校一年多,深切感受到了学校领导与同事对其工作的关怀与帮助,也切身感受到了成信学子执着的求真求学之心。这里求真务实、拼搏进取的氛围很浓厚,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他表示很满意也很开心。
大学,乃大师之谓也
在谈到如何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时,吕世华教授提到,高水平人才团队是知识创新的主要生长点,具有强大的内在潜力和活力,是一所大学提升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机制,在加强师资队伍,尤其是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他也指出,学校仍要进一步强化“内培外引”,在继续加强人才引进的同时,大力做好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年骨干的培养,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给他们压担子,并通过合作交流、出国访问等形式,进一步完善青年骨干的培育机制。针对当前学校学科带头人缺乏,青年科研人员科研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等现状,吕世华建议,一是要完善人才引进计划,加大高水平人才招聘和引进力度,结合平台建设,形成有研究特色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二是要加强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申请的培训与指导,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在谈到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吕世华提到,我校在气象人才培养方面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为我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社会发展和气象事业的不断前进,气象行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要适应这一要求,学校在加强本科教育的同时,做好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为此,对学校来说,加强博士点建设迫在眉睫,这也是学校突出学科优势,特色办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现代化继续作出更大贡献的客观需要。吕世华说,在当前的条件下,要抓好博士点建设,既要集中全校优质资源,重点突破,也要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攻坚破难;与此同时,要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这是学校博士点建设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
求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当记者问及对2016级新同学的期望时,吕世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进入大学后,同学们仍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扎实学习,不可松懈;要尽快适应学习环境的改变,做好人生规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全面发展自我。吕世华教授再三叮嘱,同学们一定要发扬吃苦耐劳、刻苦拼搏的精神,打牢基础,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采访结束时,吕世华也送上了对学校未来的期望和祝福:“祝愿学校未来的发展更快更好,我将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科研团队建设、青年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