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在线>>文明创建>>正文

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16-09-28   打印 关闭


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王洪凯,和婧 河北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其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等功能。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自身的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综观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转型既遵循着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着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所制约的自身特色。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具复杂多样性,其意义与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一、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回望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历程,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使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更具时代意义的特点。

1.多元化发展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前进,时至今日的中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国际交流的加强,科技手段的日益更新,各国文化思潮蜂拥而至。而正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对外来文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认同度,这就使得高校成为受外来文化冲击的首要对象。由于多种文化在高校中得以汇聚和传播,就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多元化体现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生、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并存、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伴等方面。在校园里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中,各种文化相互融会、碰撞、吸纳、竞争,形成一个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该文化氛围对该群体的人生价值观、自然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知识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等有重要影响。长远来看,若不加以指导,任其发展,将对大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2.个性化发展特点

当代高校学生大都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被广泛称为独具个性的“90后”,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都脱离了以往的严格束缚与制约,对自由、开放、独立、个性化等有很高的要求。

在校园中,大学生通过社团、网络等多种途径寻找并挖掘着各自的兴趣点,表达着各自对世事、对社会的种种观点,张扬着各自所坚持的个性文化。高校也积极鼓励学生具有创新的思想,脱离开各种禁锢,依据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形成各自独到的见解与观点,使大学生的智慧之花在大学校园里自由绽放。由此,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高校校园文化也具有了极强的个性化发展特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对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力固然意义巨大,但是需要对“个性化”的内涵和程度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使学生从中受益,否则将使学生产生偏激的情绪和思想,缺失文化认同,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3.网络化发展特点

一直以来校园文化的产生与传播都是通过广播、报纸、宣讲等形式开展的,但是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之后,校园文化从产生到传播的途径与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对于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而言,网络为其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其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最新的资讯,也为其提供了搜索查找信息的快捷途径,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运用能力,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各高校积极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网络在高校里得以普及。在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各种校园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形成和传播,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外界文化动态的重要窗口。虽然网络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其形式也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但是目前来看,网络上的文化内容鱼龙混杂,对于自制力差、是非判断能力差的同学而言,将为其带来不良影响。

二、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的特点,我们必须不断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创新适合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原则为依据,多维度、全方位地打造健康向上、与时俱进的高校校园文化。

1.主导与兼容相结合原则

尽管高校校园文化普遍存在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明确正确的是非标准,具备是非判断能力,使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高校有责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加强主导思想的倡导,与国家的思想宣传相契合。根据《决定》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生加强主导思想教育的同时,高校应继续秉承兼容并包的建设原则。固步自封只能原地踏步甚至逐渐落后,因此高校仍应保持开放的容纳态度,加强思想文化交流,使大学校园成为各种先进思潮的汇集地,使学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的洗礼,成长为祖国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原则

文化的民族特性以特有的方式为本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化的加剧,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碰撞日益明显。目前来看,高校学生对现代文化的兴趣浓厚,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很少关注,甚至有抵触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反映的是时代的发展印记,但是现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的考验,依旧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尽管其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绝大部分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仍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尤其在思想教化方面,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高校应大力宣传和倡导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与精华,加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并通过代代的文化传承,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我们既要保留和发扬传统校园文化的精华部分,以感受经典文化的历史底蕴,又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创新校园文化中的制度、行为和精神载体。高校仍需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现代文明,但需注意的是,现代文化中也存在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文化因素,对新思想新文化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学习和接受。

3.虚拟与实体相结合原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软硬件设施逐渐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与途径也需发生改变。报纸、刊物等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体手段形式,也是较为传统和经典的方式。大学生通过看实物宣传了解最新动态和主流思潮,报刊一度成为广大高校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广大高校学生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网络查找到任何所需信息,了解和学习各类文化成果,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外界动态最为重要的途径。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尤其是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而言。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关注并积极应用计算机网络,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网络平台,以社区、门户网站等形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根本上占据校园文化建设的制高点。

三、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1.以各级组织为依托,分层级开展组织建设工作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涉及众多因素、不同的阶段以及多个环节,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共同开展。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三个层级”为落脚点,三个层级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在每一层级又有各自的工作重点和分目标,彼此协调互推。其中,第一层为学校决策层,该层级从宏观上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方向。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高校科研、教学、服务社会等硬实力提升的根部营养之泉,需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的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而形成推动校园发展的不可模仿的竞争力;第二层为相关职能部门,该层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观层级,其将第一层级的规划更加具体化,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方案,并对下一层级的实际工作进行直接指导,该层级承上启下,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信息的双向流动;第三层为各院系等基层单位,该层级与学生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广泛,结合一二层级的指导思想及方案,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观念,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借助社团、网络等平台,在学生中间树立起先进文化的鲜明旗帜,强化对学生思想文化的宣传和引导,将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举措落到实处。在上述三个层级中,第一层级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第二、三层级具有中坚作用,各个层次相互协调,互相补充,从宏观-中观-微观全方位共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2.以倡导主流思潮为线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大学生常常对新事物、新观念盲目地崇拜和追随,而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母校文化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的阅历有限,辨别能力有限,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民族文化、母校文化了解甚少,而主观地认为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产生抵触心理,缺乏文化自信心。对此,高校要以倡导主流思潮为手段,从两方面予以解决:一方面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文化之优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新思路,为我们辨别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性质分类提供了科学标准,提供了辨别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文化鉴别能力,在积极学习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提升对不良文化的抵制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众多的文化思潮中保持冷静和理智;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宣传、展示和讲解,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认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各高校也应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做好宣传工作,使学生真正理解母校文化的内涵,培养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3.以第二课堂为平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何谓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的程度,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加强自己的文化自觉意识,而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高校大学生,更应该深刻理解文化自觉的涵义,并将文化自觉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重点加强大学生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即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高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各类文化宣传,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和教育。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倡导的“第二课堂”就是很好的尝试。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着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从而激发起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办文化艺术节、开展学术讲座、发起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扩大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让自己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从中得到锻炼,还通过自己的切实行动,将优秀文化传播给周围的同学,承担起优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这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重要意义。

4.以网络为载体,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空间

网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建设途径和方式,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拓出新的建设空间。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首先,由于各类网站良莠不齐,有的网站存在不良文化内容,对大学生的成长不利,因此,高校应对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甄别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并做好优秀网站推荐工作,为学生利用网络提供正确的导向;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创办网站以及相关的校园媒体,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网站的关注度和利用率,真正发挥网站的宣传教育作用;最后,高校应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指导,根据调查,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滞留在基础层次,对网络资源的利用还较保守,运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较弱。我们应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真正获得有益的知识和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四、小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动其前进,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完备的措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滴灌式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在认知-理解-内化的基础上取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来源:中国知网)

上一条: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下一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关闭